秉持“聆听、感悟、践行”宗旨的交大励志讲坛,自2005年创立以来已经百余期了。五年来,一百多位名家大师、鸿儒达人、才俊翘楚做客讲坛,与师生近距离地沟通和交流。我们从这些嘉宾中选取了李政道、杨振宁、徐光宪、周光召等十二位杰出的科学家,将他们的演讲内容根据录音整理下来,集结成册出版,是为科学人生卷。
这十二位科学大家,用各自独特的视角,多维度地将他们的学术见解和人生体悟娓娓道来。他们丰富的人生阅历、精到的学术经验和平实的人格风范,构成本书的精神内核,读者当能从中感受收获的厚重。
谈到人生,年轻的中科院院士、生物学家邓子新认为,人的出生无从选择,但从生到死的过程却可以选择,主观努力在人生中至关重要。在和听众分享如何从困境中走出的经历时化学家徐如人坦言,人生都要经历失败,但要经得起失败。关于生命的活力和动力,早在1957年年仅31岁就获得诺贝尔奖的李政道这样说:“我一生从事物理研究,我生命的活力来自物理的挑战”。他至今仍奋斗在研究的第一线,坚持挑战自我,不断发表科学论文,虽84岁高龄,却精神矍铄,智虑清明,“以天之语,解物之道”,被公认为哥伦比亚大学最活跃的教授。而同年获得诺奖的杨振宁,则把他人生最主要的两大动力,归结为对物理学的深厚感情,以及由中国知识分子深切的忧患意识引发的担承。
如何治学是科学家们在演讲中涉及最多的话题。他们认为,务实求真和勤奋好学是治学的两条底线。“两弹一星”功勋、中国科技协会主席周光召院士指出,务实应是科学家恪守的道德伦理观,反映在科学精神中,就是要不懈地追求真理,实事求是,唯如此,才能潜心探寻科学真谛。谈及勤奋,2008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、化学家徐光宪院士说,我自己很勤奋,且一辈子勤奋,科学家最紧要的是勤奋,不是天分。他耄耋之年仍在学习新知,利用网络与青年学子探讨前沿问题,其网上的发帖后来被编辑成《分子共和国》一书。徐老告诫同学,赶上好时代是幸运的,但再好的时代若不勤奋努力,也难以脱颖而出。
忠于兴趣,敢于创新,绝不简单接受他人结论,一定要批判思维,大胆设想,小心求证,是科学家们对学子的一再教诲。哈佛大学教授、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萧荫堂,做报告时对数学的热爱溢于言表,在引用朱熹的“半亩方塘一鉴开,天光云影共徘徊;问渠那得清如许?为有源头活水来”之后,表达了做学问要有真性情,读书要忠于自己兴趣的独特感受。他表示,有了兴趣这个“清泉活水”,终会“遭时实遂”。萧先生不仅热爱科学,而且在研究中勇于和善于另辟蹊径。他利用乘子理想层,建立了分析和代数几何间的新联系,并将这一理论应用于Fujita猜想、标准环有限生成等问题,从而使得代数几何的方法,可以用于偏微分方程的可解性研究。
冲淡质朴是科学家人格的典型特征。他们排斥虚妄,拒绝追名逐利,鄙视华而不实;他们心灵澄明,胸襟宽阔,温柔敦厚,为人谦和。美国国家标准和技术研究院院士、天体物理学家叶军教授,曾被媒体比作“2005诺贝尔物理学奖背后的华人”,他淡薄名利,执着科研,每天至少在实验室呆5个小时。他这样寄语青年学子:“做喜欢的事情,不要关心钱”。
将本书命名为《成蹊集》,源自《史记*李将军列传》中所载:桃李不言,下自成蹊。其本意是,桃李树虽不招人,却因其花朵美艳,果实可口,人们纷纷摘取,于是便在树下踩出一条路来。其喻义为,只要人真诚笃实,德才兼备,自然能感召人心。这八个字恰如《史记·孔子世家》所言“高山仰止,景行行止,虽不能至,然心向往之”;亦如范仲淹所赞“云山苍苍,江水泱泱,先生之风,山高水长”。它诠释的是一种默默坚守的执着,一种岁月浇灌的奉献,更是一种言传身教的垂范。英国著名教育家、文学家弗兰西斯*培根有一句名言,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,书中的这些科学家都是丰碑式的人物,他们的为人为学,堪称楷模。能与他们为伍,耳濡目染,潜移默化,固然有幸;自觉与他们对标,见贤思齐,不遗余力,当属必要。然而,悉心品读凝结着他们多年乃至毕生心得的这些言说,则是学习榜样最便捷的途径。
这本集子取名“成蹊”的另一原因,是因为曾在交通大学前身“南洋公学”特班求学的李叔同,其幼名为成蹊。李叔同不仅是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最杰出的一位高僧——弘一法师,同时作为才气横溢“二十文章惊海内”的一代大师,他集诗文、词曲、书法、篆刻、绘画、金石、音乐、戏剧、文学、教育、哲学于一身,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,是卓越的艺术家、教育家和革新家。之所以把这位艺术大师和科学大家们相提并论,旨在传递我们历来倡导的一种理念:科学与艺术并重,智育与美育并举;知性与感性齐飞,理性与直觉交融。这也契合了著名教育家、时任南洋公学特班班主任的蔡元培当年之断言:世上有道德者,无不有赖于艺术与科学。
实际上,科学家们大都十分注重将科学与艺术融为一体。他们认为,科学家的艺术修养、审美情趣和美感直觉有助于科学研究。因为审美带来的情感愉悦、灵性闪现和创作冲动,常使科学家瞬间进入潜意识的化境,进而获得创造性的洞见。杨振宁先生曾言,自然界现象的结构,非常之美,非常之妙,做物理学研究的人,要能感知、认识并揭示体现宇宙规律的结构美。俄罗斯著名化学家阿尔布佐夫坚持认为,一个不懂得绘画和音乐的科学家,在其领域中未必能创造出什么有价值的东西来。李政道进一步指出,科学与艺术不可分,两者都在寻求真理的普遍性。
杰出科学家钱学森,更是将科学与艺术的结合,提高到“将会创造奇迹”的高度。他多次表示,科学家不是工匠,科学家的知识结构中应有艺术。艺术里所包含的诗情画意和对人生的深刻阐发,可以丰富对世界的认识,可以使人避免死心眼,避免机械唯物论,想问题能够更宽更活。周知,钱老的夫人蒋英是声乐教育家和女高音歌唱家,两人的携手堪称科学和艺术的完美联姻。每当某件工作遇到困难而百思不得其解时,往往是蒋英的歌声使他豁然开朗。
用心灵感动心灵,以生命影响生命,是每期励志讲坛的结束语。衷心期望读者朋友心灵与生命辉映,感动和影响激荡;励在当下,志行千里;继往开来,迈向大成;把握每一个瞬间,走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。
(徐飞:教授、博士、博导,上海市青联副主席,曙光杰出学者,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)